跳到主要內容

從萬聖節說到狂歡節


    日前facebook被朋友們萬聖節的派對裝扮“洗版”,驚覺再一個西方節日成功植入本地。當然,跟情人節、母親節或聖誕節一樣,萬聖節同樣逃不掉資本無孔不入的侵蝕,變質成消費商業活動。聖人不見,嘩鬼亂舞,節日原有的宗教嚴肅性,早被奇裝異服“扮鬼扮馬”的派對氣氛沖淡得一無所有。

    這一切,不過三個字而已:錢作怪!

    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中引莎翁《雅典的泰門》名句:“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這東西,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之後自己也用詩意的筆觸申論道:“貨幣也是作為這種顛倒黑白的力量出現的。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惡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宗教節日變質成消費派對,便是證明金錢“顛倒黑白”力量的最佳例子。事實上,去年美國的萬聖節消費已達九十一億美元,是美國人花費支出最多的第三大節日。

    慶幸的是,我們的盂蘭節暫未受此消費模式“污染”,否則農曆七月見到一班黑白無常閻羅判官到你家拍門,能不被嚇死?當然,以咱們中國人靈活多變的生意腦袋,雖然傳統節日插不了手,但可以自創一個新節日呀——是的,就是那個即將來臨、百分百Made in China自主創新的“雙11”購物狂歡節!

    說到狂歡節,我們文學人最易聯想到俄國理論家巴赫金那大名鼎鼎的狂歡節研究。巴赫金指出,中世紀的狂歡節“與嚴肅的官方的(教會和封建國家的)祭祀儀式和慶典有着非常明顯的,可以說是原則上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與官方節日相對立,狂歡節彷彿是慶賀暫時擺脫佔統治地位的真理和現有的制度,慶賀暫時取消一切等級關係、特權、規範和禁令”。狂歡節的詼諧、戲仿、滑稽以至粗鄙,就是對嚴肅神聖的權力結構的反叛;廣場上全民參與的狂歡共樂,就是對森嚴的階級秩序與禮儀規範的破壞。相對而言,今天的節日購物狂歡,雖然消解了宗教神聖權威,卻使人落入資本宰制的消費陷阱。看來,金錢把狂歡的反叛性也“顛倒”了。

    唯一仍保留的狂歡節特色是奇裝異服。巴赫金說:“換裝,即更新服裝和自己的社會形象,是民間節慶娛樂必備的因素之一。”不過,狂歡節的換裝是對國王、主教等權貴的戲仿與嘲諷,今天的“扮鬼扮馬”卻不過是求開心過癮,性質與功能不可同日而語了。更要記住的是,今天的節日變裝派對與消費,是階級的象徵與體現,跟狂歡節要打破階級樊籬的用意又“顛倒”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據主義安慰劑

Facebook近來深陷洩漏用戶私隱的醜聞之中,人們質疑fb到底有否盡力保護用戶資料。說句馬後炮的話,我一早就不信fb,或任何要用到互聯網的網站或社交媒體,會用心保護私隱。對他們而言,用戶資料是用來交易的貨幣。原因很簡單,某天我剛在一個網站查完新加坡酒店的資料,去刷fb時,那個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網站以及新加坡酒店廣告就顯現在我的時間線上。看到那個廣告時,我有一瞬間是呆了:不會吧,這麼快!我才剛看過房價呀!之後我意識到,在這個互聯網中,我其實是赤條條的:我在瀏覽器上所做的每一個動作,均已被大數據監控中。在網絡海洋,我以為有電腦做海水遮掩自己赤裸的身軀,但其實在網海深處,一個個大數據監控點已把你看得一清二楚,還貼心地為你提供“服務”……     大數據對人類的影響可以有多大、多危險,以色列學者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一書中已有描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這回導致fb陷入醜聞的“劍橋分析”公司,正式在一般公眾面前,揭開大數據分析醜陋的一面:控制人類情緒、意向。劍橋分析公司就是透過分析fb用戶的喜好,有針對性對向其發放文宣,操控選民投票給幕後的委託人。選民以為那神聖的一票是自己理性選擇的結果,現在劍橋分析告訴你:錯了,那是我引導你得出的結果! 啟蒙運動曾以人類的理性自豪,到十九世紀末被現代主義者狠狠打了一巴:人還有非理性的一面的,包括直覺、性慾和無意識的領域。到了這個哈拉瑞稱為“數據主義”的時代,包括直覺、性慾和無意識領域的非理性情感,也被精細分類的數碼信息狠狠打了一巴:別太自high啦,那是我餵你吃的安慰劑而已!

對付“非人”的手段

無恥之人得逞是縱容作惡的結果 銀行裡,所有人都無聊地在輪籌苦候,突然一把女聲夾着粗口對着電話高聲埋怨說為何沒幫她輪籌,現在人好多,不知要等多久!之後,女人坐下來看手機視頻,卻把聲音開得很大。過了有五分多鐘,銀行保安員走過來示意她調低音量,女人沒有理會;再過一陣,保安又過來,這回女人夾着粗口大爆發:細咩聲呀!我係要大聲呀,邊個叫你哋咁鬼慢呀!你快啲我咪細聲啲囉! 面對如此潑婦,保安員苦着臉悻悻然走開,銀行職員抬頭望了一眼後又低頭做事;其他等候的顧客被女人的惡聲所震,愕然地望了她幾眼後又低頭看回手機……沒有人出面去斥責女人手機聲浪的騷擾,包括在場的我。十多分鐘後,我離開銀行,那聲響依舊。 這種人,男的叫潑皮無賴,女的叫潑婦罵街,共同點是不要臉,無恥感,而卻往往能得償所願,因為人無恥則無敵,自尊自重的人都怕了他,只能任其胡作非為。從市井小人到政治要人,我們都曾見識過這種無賴,令人喪氣的是,東西方的智者都有許多探討羞恥的倫理著作,但就很少教我們如何對付無恥之徒的手段。像孟子說:無羞恥之心,非人也!可是,碰到這種“非人”的時候,如何對付呢?孟夫子沒有教我們。當然,古老智慧還是有的,所謂潑婦怕爛佬,你夠膽潑我就夠膽爛,一於鬥無恥,誰怕誰!是這樣嗎? 我覺得,無恥之人的卑鄙意圖之所以能夠得逞,很多時候是縱容作惡的結果。像上面銀行裡的例子,只要負責人出來警告那女人如果不調低音量會報警處理,我就不信那女人有種兇下去。

每個詩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洛夫

2001年,洛夫先生來訪澳門,我有幸參與接待。先生離澳後沒多久,我就收到他惠賜的新作《漂木》,上面還有他的簽名。先生上周離世,其作品已是經典。我不知道現在寫詩的年輕人還會不會讀洛夫,起碼在我寫詩的那個年代,每個詩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洛夫。下面是當年寫的一篇小文,謹此懷念先生。 洛夫先生上兩個星期來訪澳門,帶來其近作《飄木》出版的消息。《飄木》也是長詩,達三千一百行。可惜我只得見第四章的 < 向廢墟致敬 > 。 從《石室之死亡》到《飄木》,從早年到晚年,洛夫表現出一個文學大師最卓越的功架︰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從現代派的超現實主義到以禪入詩到藏頭詩到《飄木》的以道入詩,洛夫總叫你驚嘆不已、欽佩不已。 如果說《石室之死亡》是詩人早年對醜惡世界憤世疾俗的控訴,那麼,《飄木》應該是詩人飽歷半個世紀海峽兩岸台島內外風刀霜劍後的沉思,厚重卻不內斂,字裡行間依然能感著那隱然於心口的痛︰ 在如煙的歷史中 陳進興尼采幾乎同時倒下 響起一陣虛空的裂帛之聲 他們消化了死亡 接著又嘔出了一大片 生之荒涼 依然是死亡的主題,不過,早年的他是「在清晨,那人以裸體背叛死」,到如今卻是「生之荒涼」,主題不變,情懷嘛,「天涼,好箇秋!」 洛夫絕對是廿世紀中國的文學大師了,原因不僅是他不斷翻新花樣的詩歌形式,不僅是他至今不衰的旺盛的創作力想像力,更在於他由始至終的對生命人性生活社會世相的觀察與思考。廿世紀中國作家中,找不出多少這樣的人。 一個人的年紀可以老,心不可以老,特別是詩人。